導覽介紹
橋仔村位於壁山山陰,北向傾斜的山谷內,谷地歷經雨水切割形成山溝縱橫。造成村內小橋隨處可見,馬祖方言「仔」即為「小」,故名為橋仔。昔日橋仔富漁、鹽之利,曾為商業轉運港,客舟商旅往來期間,人口超過千人,曾經是北竿第一大村。橋仔大小廟宇林立,以「一村八廟」冠絕全縣,除村內中心點「三廟一體」特殊景象外,更形成「神比人多」的特殊現象。白天由藍映海岸景觀民宿門口放眼望去即可欣賞到海天一色美景,傍晚時分則有絕美的夕陽,橘紅色的陽光漸漸落下遠方的一端,真是美極了。
牽罟活動 (交通: 徒步5分鐘到橋仔碼頭, 活動時間1小時)
牽罟又稱曳地網,是先民最早發明的網具,也是古老的捕魚方式之一,村民利用魚群最密集靠岸的時候,以一艘舢舨沿著岸邊划到海上,將曳地網撒到海裡,而曳地網的兩端則固定在岸邊,魚群被圍住後,再由岸上村民展現團隊合作精神,協力將魚網拉上岸,凡是參與牽罟的村人皆能分到一些漁貨,如果魚貨太多,村長還會挨家挨戶送魚,現今橋仔在夏季都會舉辦牽罟。
芹壁村 (交通: 徒步15分鐘到芹壁村, 逗留時間1~1.5小時)
龜島,芹壁村北面,澳口中央有一突起的花崗岩礁石,島之形成節理奇特,望之酷似一巨龜靜臥在碧波間,居民謂之為「龜島」。島的四周,海水清澈見底,有「鏡澳」之稱的芹壁村,能興盛一時,傳說乃此一風水特佳之故。到此一遊的您仔細瞧一瞧!數數烏龜背了幾隻小龜?還有其他動物嗎?
碧山鳥瞰 (交通: 騎乘機車5分鐘到馬祖最高山-碧山, 逗留時間30分鐘)
壁山是馬祖「第一高峰」,標高298公尺,喜歡登山健行者,可利用上村接芹壁的兩條步道,或由塘岐村沿登山道路而上,都是相當適合登山初學者的路線。 壁山山腰處有觀景台,遊客可憑欄眺望,視野相當開闊,北竿機場、塘岐、后沃盡收眼底,還能一覽北竿周邊的無人島嶼,如大坵、小坵、獅嶼、蚌山、高登島、中島,霧季時,濃霧瀰漫彷彿置身海上仙境。
大坵島 (交通: 徒步5分鐘到橋仔碼頭 + 坐船5分鐘到大坵島, 逗留時間1.5小時)
位於橋仔村西北方,是馬祖列島唯一野放梅花鹿的島嶼。大坵有大、小坵兩島,面積僅0.69平方公里,是全馬祖列島曾經有人居住的島嶼中,唯一沒有馬路與車子的小島。大坵盛產紫菜,退潮時,海邊的紫菜在陽光照射下,金光閃耀,因此素有「金山」之雅稱。大坵附近海域潮暢流急,漁產豐富,至今仍然是北竿漁民下網、捕魚的場所。民國七十年代,馬祖農業改良場將飼養的數十頭梅花鹿野放到無人的大坵島,部分梅花鹿游回北竿,部分則落地生息。由於未受人類干擾,島上梅花鹿不但現身林間、海邊,甚至在古昔中、村落步道上,都可以偶見鹿蹤,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鑑於大坵島上豐富的生態與景觀資源,已在島上興建環島步道和木棧平台,方便遊客尋幽與觀景,現在大坵島已開放觀光吸引觀光客前往賞景與尋鹿,民眾只要憑身分證即可登船,航程只需五分鐘,早去晚回,在島上尋訪鹿蹤、欣賞景觀、郊遊野餐,享受幽靜無比的「慢活」及「生態」之旅。
賞燕鷗 (交通: 徒步5分鐘至橋仔碼頭 + 坐船40分鐘海上巡禮)
馬祖列島位於台灣的西北方,孤懸於閩江口外。列島擁有蔚藍的海洋、美麗的沙灘,花崗岩所形成的奇岩峭壁,造就了氣勢磅礡的自然景觀。由於馬祖海域漁產豐饒,孕育了各式各樣的生物,而最引人注目的,莫過於每年夏天來馬祖繁衍下一代的鷗科鳥類了。在馬祖各島上棲息的鳥種有15科30種,其中以夏候鳥在島嶼上繁殖的燕鷗數量最多,計有白眉燕鷗、鳳頭燕鷗、紅燕鷗、蒼燕鷗、黑尾鷗、岩鷺、叉尾兩燕等七種。北竿鄉的白廟、中島、鐵尖、三連嶼;南竿鄉的進嶼、瀏泉礁;東引鄉的雙子礁及莒光鄉的蛇山等八個無人島礁,列為燕鷗保護區,民國89年在北竿的中島發現了四對「神話之鳥」–黑嘴端鳳頭燕鷗,轟動國際島界,民國96年夏天,又有鳥友在三連嶼發現黑嘴端鳳頭燕鷗,,再次引起國際島界重視。因此沿生出賞鷗團,船主開船到白廟、中島、鐵尖、三連嶼賞鳥既不可登島還要距離200公尺以上以免驚擾鳥兒,造成鳥兒遷徙。
戰爭和平紀念公園 (交通: 騎車10分鐘到后澳村, 活動時間1.5小時)
位在北竿后沃村後方大沃山,全區佔地38.8公頃,由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開發、管理,是唯一的一座展示武器與據點坑道的戰地公園,軍方撥出廢棄的大沃山軍事用地,於民國93年開始規劃設計,陸續興建完成戰爭和平主題館、螺蚌山自然步道與O六據點觀景台、地下坑道等景點。沿著后沃村戰備道步行到大沃山,可以見到夾道擺放的軍方除役武器,包括軍用大卡車、機槍陣地、自走砲、戰車等,並設置有解說牌,這座公園結合了戰地景觀與歷史風貌的縮影,展示馬祖地區的軍事歷史、模擬軍事陣地、冷戰時期東太平洋防線等,作深入發揮,引領遊客體驗與感受「前線戰地」的肅殺氛圍,戰爭和平紀念公園是國內首座以戰爭為特色的主題公園。
藍眼淚和星沙
在春夏之間,夜晚的海面、岸邊或沙灘出現的「藍眼淚」奇景,是一種藻類生物-夜光藻。夜光藻於每年4至8月經常出現於本縣各島海域,經由海浪拍打,海面、岸邊或沙灘上會產生藍光,是夜光藻受到刺激所形成的發光現象。夜光藻屬O細胞呈球形,是大型的單細胞藻類,能調節浮力,在水表面會捕食其他浮游生物,攫取細菌及較小細胞。每年4至8月間,白天在海上看到的夜光藻形成帶狀,顏色為褐色的海水,俗稱「東洋水」或「馬尿水」,這就是夜光藻日間的樣貌。當島嶼附近海面和澳口出現大量帶狀、褐色的海水時,就表示晚間可以看到藍眼淚了,夜光藻的最適鹽度大約在29%至33%之間,最適水溫為22℃,而適溫範圍可擴至l6-25℃。夜光藻的現象持續時間不長,有的一兩天就消失,有的則可持續長達20多天甚至幾個月。最適合觀賞藍眼淚的地點有:馬鼻灣、塘后沙灘、后澳山、橋仔澳等。其中以馬鼻灣、塘后沙灘最安全,也比較容易抵達,觀賞藍眼淚注意事項:1.請自備手電筒、防蚊液。2.手電筒請勿向海面照射,以免影響他人攝影。3.海邊礁石濕滑,請留意人身安全。4.請勿向海面丟擲石頭。5.若夜間行駛機車,請減速慢行。